百货商场站到十字路口 服务挖潜大有可为

时间:2012-09-22 08:17  来源:网络资源

  近日,淮海路上的永新百货传出了将于明年初歇业的消息。据悉,“快时尚”品牌优衣库将入驻永新百货,开设其在中国最大的门店。
  以市百一店、二百永新等为代表的“十二号码”商场曾是上海百货业的骄傲。但随着永新百货转型消息传出后,上海原有的“十二号码”百货商场即将只剩下了4家,即一百、六百、九百和十百(华联商厦)。事实上,不仅“十二号码”百货商场风光不再,今年以来,与永新百货同在淮海路上的市百一店分店、四川北路上的老品牌春天百货也纷纷被确认歇业转型。与此同时,巴黎春天、太平洋等外资百货品牌也在不断地进行业态调整。可见,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绝大多数百货商场都站到了“不得不变”的十字路口。

  “做加法”不如“做减法”

  百货商场为何不再受青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体量太小,难以“螺蛳壳里做道场”。

  这些年,随着大型购物中心的兴起,消费者逛街的习惯已经从单纯的购物向复合型消费转变。除了购买产品,还需要餐饮、看电影、唱卡拉OK、亲子活动等其他功能。据业界测算,一个现代化、多功能的商场,经营面积至少2万平方米以上。但这些恰恰是传统百货商场所不具备的。而且大多数百货商场的面积都在1万平方米以下,空间有限,当初的设计也没有考虑到餐饮、娱乐功能的硬件设施,不太可能进行功能升级。另一方面,百货商场同质竞争的情况非常严重。百货商场的产品以服装、化妆品、礼品、家庭用品为主,不同商场间的业态很难错位;加上购物中心内大多有“店中店”,进一步增加了百货商场的竞争压力。

  但是,体量小未必就完全是不利因素。对很多百货商场来说,专业化道路可以成为转型的一个方向。目前,一些百货商场、特别是老牌百货商场往往遵循“做加法”的调整思路,希望用增添产品种类来吸引消费者目光。殊不知受制于空间,“做加法”的结果只会让百货商场变成不伦不类的杂货店:不论是看重购物环境的消费者,还是注重营销环境的供货商,都不青睐这样的商场空间。

  相反的,“做减法”却能帮助百货商场走出新路。比如,位于长宁区的巴黎春天定西路店的面积有限,地理位置也不算最优越,且在几百米外就有巴黎春天新宁路店,照理说这些“先天不足”会大大影响这家门店的生意。但在开业之初,巴黎春天就将定西路店定位于折扣店,主推部分品牌的折扣商品。多年来,这家百货商场也有品牌调整,但始终遵循着“负一层的运动品牌工厂店、一层的鞋类品牌折扣店、二层的时尚服饰折扣店、三层的运动产品折扣店”的产品布局,也没有改变折扣店的营销特色,反而在上海众多百货商场中独树一帜,业绩也颇为理想。

  其实,永新百货将被优衣库接盘的消息,也可以看作是“做减法”的一种形式。单一品牌、单一业态,但做深做精,恰恰能体现小体量百货商场的专业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