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0-15 08:26 来源:网络资源
中国零售市场竞争变局隐现。
经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后,昔日教父般被神化和模仿的外资零售巨头被集体抛至风口浪尖,扩张放缓、裁员关店等成为家家当头之困,本土内资零售企业反而呈现继续高歌猛进的逆袭势头。
业内人士认为,内外资在华竞合、博弈、较量的结果目前还是未知数。可以确定的是,凭借网点规模、跨国管理、技术经验等优势的外资零售不会很快衰落,中国零售业格局仍将处于“外强内弱”的基本态势,但作为教父的外资零售巨头们无论业绩、利润还是影响力都可能在今后的三五年内持续集体式的明显下滑,并更多地需依赖中国经济的强势好转才能延缓其衰落进程。更可以预见的是,中国零售业转型变局时刻已经来临。
外资巨头遭遇“变局之痛”
“入世以前零售业界普遍担心,说我们是‘狼来了’,但我们进来后却发现,其实是有一群狼在等着我们。”
日前,世界零售老三TESCO(乐购)中国区高级副总裁陆海清如此向记者形容当前中外零售企业竞争格局的骤变。其言指的“一群狼”是群雄分立于各个省市地方的区域零售龙头。
“外企的扩张同时在全国多个省份发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有规模优势,但由于中国零售市场幅员广阔、区域化的特点,外资到了每一个地方都不是老大。”陆海清说,本土零售商通常有更本土化、地域化的政府关系、消费者基础,以及沟通便捷、决策灵活的优势,使得外资并不能在单个区域市场的比拼中占到上风。
外资零售试图展开第二轮跑马圈地赛的三四线城市尤其突出。“在抢项目上,外资已愈发不占优势。”华润万家总部发展中心战略合作助理总监李颢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如今三四线城市真正的优势网点和好的地产项目并不多,但外资的强势作风、僵化管理、决策过慢、效益下滑、负面动荡传导的品牌影响等多重因素的叠加都让外资不再是过去地产商和地方政府一味让利迎合的“香饽饽”。
相比起此前2010年12月,外资“超国民待遇”的终结依赖的只是内外资税制全面统一的行政政策,如今外资在选址等方面的境遇可谓是真正从官方政府到消费者到整个行业的“用脚投票”。因为在中国零售业大门洞开的十年后,人们发现一度被传言可怕而极富侵略性的“狼”的“爪牙”在日渐钝化。
1995年,世界零售老二家乐福在北京率先将超市大卖场业态带入中国,开启外资零售的在华征程。
在前五年的市场竞争中,外资所到之处可谓攻城拔寨、威风凛凛,本土零售商只剩弱势模仿者的“戏份”。到2007年前后,业内普遍认定外资零售大卖场已占据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超过60%的市场份额。除超市大卖场业态外,中国百货业态也是师从日韩,7-11、罗森等更是成为国内便利店的“教科书”,家电零售、家居建材连锁卖场等业态也都被“克隆”。
但“教父们”却十年如一日原地踏步。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超市、百货业为例,从商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这两个业态可以说已进入变革和衰退期,但外资零售商们却始终“一招打天下”,除门店扩张数翻着倍增长外,经营和管理模式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停滞不前,未进行任何创新。
彼时,作为学生的本土零售商们却不断壮大。很多本土零售商毫不避讳地承认,为了学习家乐福,曾连续在家乐福卖场蹲点。“面对面提供消费服务的零售业并不存在难以复制的技术门槛或独门秘笈,所有经验模式都是可以学到的。”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专访时曾谈道,中国企业更擅长模仿学习。
于是,当国内本土零售商复制出几乎如出一辙的“中国式沃尔玛”、“中国式家乐福”,甚至通过对外资的学习逐渐激发出自身的竞争优势,比外资做得更好,曾对外资零售企业趋之若鹜的中国消费者自然慢慢转向本土,外资超市的商品独有优势渐渐丧失。
而传导到产业链方面的影响也开始呈现。供应商、地产商甚至地方政府开始拿苏宁、国美、华润、物美、百联、大商、永辉、步步高等本土零售龙头与外资做对比选择,此前对外资零售巨头的依赖度由此逐渐降低。
这给外资零售商带来的是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此前,由于外资零售巨头的强势,在与地产商洽谈进驻条件时,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巨头一般都要求地产商给予极低的租金签下一般长达15年左右的长租约,更有若干地产商硬着头皮应承下来的苛刻附加条件。如此算下来,大部分在1995年前后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商,如今都面临第一批商铺物业的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