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0-15 08:26 来源:网络资源
“目前超市大卖场的综合利润已下跌到5%至8%,外资凭借中国大型超市大卖场业态实现高速增长的盛宴已结束。”顾国建说,但近年来过度追求市场规模的外资零售商偏偏在经营模式上表现出了比较单一的特点,家乐福、大润发、乐购等无不是以大卖场为主,沃尔玛也是从两年前才开始扩张山姆会员店和中型超市等多业态的尝试。
与此相对应的是,本土零售企业如上海华联、北京京客隆、北京超市发、深圳华润万家、南京苏果超市、宁波三江购物等最初的拓展就是以中小超市门店开始,在社区和小门店运营上已积聚诸多经验和客源,对于这些已遥遥领先的本土零售企业,外资零售巨头的后来发力很难追赶。
关键还在于,就中小标超、便利店、社区店等业态而言,无论是商铺选址还是对于消费者而言,外资在中小零售门店的扩张上都难以再得到大卖场扩张时的制度红利以及非国民待遇优势,本土社区超市和夫妻杂货店反而因其更灵活、不存在不适应消费者习惯的问题等而更有比较优势。
而在中外零售商目前和未来将激烈厮杀的“第二战场”——网络零售板块,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当当、苏宁易购等占据着当前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亚马逊、新蛋等欧美强势的电商巨头反而被压制的现状俨然在复制着国内家电零售连锁领域“内资天下”的格局。
但是,零售业内同样不难达成的共识是,在内、外资的竞合、博弈、较量上,短期内内资零售商还很难说颠覆格局,中国零售业仍将处于“外强内弱”的基本态势。
其中的决定性要素在于外资零售商依然有网点规模、跨国管理、技术经验、资金实力、采购能力、物流配送等显而易见的优势。作为平台型的大卖场商超,无论是对于上游供应商,还是下游的终端客户,沃尔玛们都可以携巨大的采购量和超强的品牌黏合度来促使其供应链不断优化、提升,并且其内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更是内资零售商所不能比拟的。
而目前,外资零售商所呈现出的消费增幅减缓、销售增长赶不上成本增长、网络零售冲击加大、购物卡发售受限制、卖场收费叫停获利渠道收紧等种种困境无疑也是本土内资零售商同样无法避免的命题。
以当前零售业热议的盈利模式转型而言,目前内资零售企业也同样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而对于外资零售商在国外早已成熟实践的自有品牌战略,对于内资零售商而言却仍是处于探索期、充满挑战的新鲜事物。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显示,本土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货品一般约占商场销售额的2%,而外资零售商的这个数字约30%至40%。以沃尔玛为例,其自有品牌商品已经做到40%的比重,而TESCO乐购自有品牌比重更高达50%,这些自有品牌为外资零售商贡献了高额的毛利率。
同样,在互联网面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目前内外资零售企业看似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外资零售商拥有的资金实力、供应链管理优势及跨国技术和经验使其更有后劲。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目前财大气粗的外资零售商已多方突围先行一步,而传统本土零售商自建网上超市的布局却总是“慢半拍”,未成普遍趋势。
最值得本土零售商关注的是沃尔玛控股1号店的赶超模式。在面对中国电子商务每年200%至300%的迅猛发展后,沃尔玛在明确自己很难做大的现实下,立刻改变策略,先后投资和控股收购1号店,复制此前借收购好又多达到零售连锁门店第一的扩张路径。
而在日益惨烈的竞争下,并购成本已低于企业自营开店的成本,凭借雄厚资本展开的收购已成为业内预示的未来三四线传统零售市场的外资扩张主流。业内人士认为,本土零售企业除狠练内功外,能否加强对重组并购方式的使用力度,以及更快攻克文化、体制、结构等方面的整合难题,都将直接决定零售业未来的市场格局。
“国内本土零售商的长处我们都已经看到,并在拼命学习。”一外资零售高管对记者坦言,未来长时期内,本土、外资零售商将处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融合共存期。“中国零售市场的角逐是场马拉松。”他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