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观察:外资失势 中国零售业进入变盘前夜(2)

时间:2012-10-15 08:26  来源:网络资源

  不难预料的是,中国地产商们面对十年间土地价格飙升数倍的现实以及外资的颓势逆转,显然难以再像此前那样给外资太多优惠,外资零售商必然面临巨幅上涨的成本压力。可以佐证的是,日前沃尔玛与大连万国购物广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商铺纠纷官司就是源于租约的苛刻,而日前乐购绍兴惟一一家门店关闭原因之一也是房租到期,业主提出的上涨租金超出乐购的预算。

  但租金成本巨幅上涨还不是惟一的忧患。也正是在后五年的这个时期,外资开始要为此前肆无忌惮的跑马圈地“买单”。

  至2005年外商在华设立独资商业企业完全放开之后,全球前50大零售集团已几乎全部登陆中国,但数据显示这些外资超市80%面临亏损。在2005年以前,在华外资零售企业能够实现盈利的仅有家乐福一家。而从2009年开始,由于片面追求门店数和大多数门店开到三四线城市,家乐福单店盈利能力和盈利门店也大幅下滑,到2010年家乐福单店销售和门店销售总额都连续被台资超市大润发超越。大润发虽是台资企业,属外资零售,但其黑马般的崛起并超越,在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看来,更多是“中国人也能做好零售”的信心。

  屋漏偏遭连夜雨。业绩不济之下,一度在管理、质量、服务各方面堪称“领头羊”的外资零售巨头们更接连爆出愈来愈多的负面危机——比如家乐福违规开店,大打政策擦边球的众人皆知;一味以低价格吸引消费者,却因卖场疏于管理造成重庆踩踏事故;沃尔玛过期食品、价格标签欺诈、绿色猪肉等各种为追求短期业绩的弄虚作假的恶劣行径被频频爆光;产业链上,家乐福、沃尔玛等更因将收取进场费、联营的运营模式带入中国而成为积蓄和恶化零供矛盾的祸首。

  与此同时,本土零售企业的崛起潜力以及频繁挖角并给予员工更高待遇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使得曾作为零售黄埔军校的外资零售商的人才团队构建遭遇不断地严重分流。

  本土零售商能否弯道超车

  外资零售巨头的集体颓势,是否意味着本土零售商的机会?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业界普遍认为,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渐成熟、消费差异化、个性化、网购化的趋势到来,中国零售业跑马圈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已被阻断,零售业竞争向成本、服务、管理的转型变局时刻已经来临,中国零售业正处于变革调整、格局颠覆的前夜。

  零售业界达成的共识是,在跑马圈地的第一阶段战斗基本结束后,本土零售商们至少还有三个新领域有机会实现本土零售业的“弯道超车”——一个是三四线市场区域为王,一个是中小零售业态深耕,第三则是电子商务的全新机会。

  目前,外资零售商正遭遇“三四线陷阱”,但与此相比,本土零售商经过数年发展,却形成了在某一区域的强势地位。比如,物美在北京、百联在上海、华润万家在深圳、苏果超市在南京、永辉超市在福建、步步高超市在湖南、家家悦超市在山东,上述本土企业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能力都超过了沃尔玛、家乐福、TESCO等外资超市。

  更众所周知的是,在三四线城市,本土的零售商往往拥有更好的政府关系、客情资源,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甚至是非商业的手段来展开竞争。而与此相比,外资零售商却总是遭遇本土化难题。

  但“三四线城市并没有如预期那么乐观”,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专家表示,外资零售商2009年之后开始带着雄心壮志渠道下沉三四线城市,在三四线市场开出大量的大卖场,但现在却发现,三四线城市居民收入不及一二线城市,消费习惯保守固化,以及三四线本土区域化零售龙头的狙击,这些新卖场盈利时间被拖长,如今大多数仍将处于长期不赚钱的亏损状态。

  对于依赖中国新兴市场为增长引擎的外资零售商集团总部而言,这是难以承受的致命点。“欧美市场大卖场逐渐饱和且由于经济颓势而持续低迷,中国一直是家乐福、沃尔玛等最引以为傲的新兴市场和集团业绩增长的引擎,如今深陷三四线城市陷阱的现实无疑将影响其集团总部对中国的战略投入,从而形成盈利难的恶性循环。”业内人士如是说。

  而在标超、便利店、社区店等中小零售业态的深耕上,从家乐福的冠军超市、沃尔玛的“惠选店”到乐购便捷店Express,至今也未能成功复制出大卖场超市领域的顺风顺水,反而是关店、转型的水土不服。

  包括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在内的零售业专家普遍认为,大卖场业态的跑马圈地已经到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