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6-25 08:09 来源:网络资源
到过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和日本东京的人,都会对那里星罗棋布、时尚新颖的便利店印象深刻。对比之下,北京的便利店不仅数量少,而且便民服务也不够多。目前北京人均GDP已经站到1.4万美元的新坐标,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多元化和差异化。便利店作为新兴零售业态,其灵活的布局和承载多种服务的特点为北京商业最大化地满足消费需求提供了可能。将便利店做大做强,也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必不可少的一环。
现实:便利店名不副实
24岁的香港人Ashley从来没有想过,她对北京的印象会毁在便利店上。
没有隐形眼镜盒和药水、没有手机充值卡也没有现冲的咖啡……如果说,接连在便利店里无功而返仅仅是让初次到北京出差的她略感不适,那么为了买一块急用的电池,夜晚10点多在偌大的CBD走了20分钟还找不到一家便利店的经历则令她对北京的便利店有了阴影。“下次再出差到北京,我一定不会再这么马虎了,该带的东西务必要带上,因为你不能指望这里的便利店能解救自己。”Ashley颇有感触地说。
有着30年零售经验的台湾人林财添曾经为台湾莱尔富便利店命过名,还在香港牛奶集团经营的7-11便利店担任过总经理。问及对北京便利店的印象,他直言不讳地说:“在北京我从来没有逛便利店的欲望,因为产品不够丰富,便利性也实在不够。”
来自便利店发达市场的人对北京便利店“不方便”的抱怨尚在情理之中,然而,生活和工作都在北京的“土著”们也无法给这座城市的便利店打个高分。客户经理小梁上班的大部分时间在外奔波,7-11便利店就成了他最爱去的小憩之地:舒适的环境让他放松、美味多样的鲜食扫去疲劳和饥饿、各种新奇的零食也可随时补充能量。不过,如果外出是在通州、丰台和西城,他就会发一条微信诉苦:“今天没有好日子过了。”因为,在上述城区,几乎没有几家7-11便利店。
小梁的同事袁女士则对北京的内资便利店颇有微辞,因为她所居住的小区内一家连锁便利店尽管打着“24小时经营”的招牌,但还是经常无故打烊,甚至有时关门时间比夫妻杂货店还要早。
店铺数量不够多和增值服务不够硬导致了便利店不便利,这也成为北京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一个短板。从便利店的发展规律看,每3000人就需要一家便利店。例如东京,有近3700万人,几大便利店品牌的总数超过了4万家。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2008年就已经突破了2000万人,照此计算,北京至少需要6700家便利店。但据调查机构Kantar Retail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的便利店还不到2000家,距理想状态下的店铺数量相去甚远。不仅如此,店铺的分布也极不均匀,以7-11官方发布的数据为例,其130多家店铺集中分布在朝阳区、海淀区和东城区,西城区仅有5家,通州区也只有1家,而其他区域则尚未开店。
在便利店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北京的软件服务也亟待加强。按照西方零售业的发展阶段特点,当人均GDP增至1万美元时,便利店行业竞争加剧,经营上更强调产品组合的便利性。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北京人均GDP为1.4万美元。按照上述阶段,便利店行业应该已经进入了竞争激烈的阶段。但据北京商报记者调查,目前北京常见的便利店品牌有7-11、好邻居、联华快客、京客隆、物美、易捷、超市发,以及车行天下公司的地铁房车便利店。这几家品牌中仅有7-11一家是外资,而且在商品品类、服务水平上处于一家独大的状态,其他内资便利店暂时还无法与7-11相抗衡。更尴尬的是,在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落户北京的时候,便利店行业已经很久没有新成员加入了。去年表示要进军北京的罗森便利店,至今尚未开出一家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