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商业生态链 中小商店需扶持?

时间:2011-12-01 08:22  来源:网络资源

  陈伟平(化名)看着一家“伍缘”折扣店,很是感慨。六七年前,他作为农工商集团的管理层之一,着手开拓好德、伍缘等便利店和折扣店,居民社区是这类业态必选之地。“但凡好德、伍缘所到之处,周边非连锁品牌的小商店就会死掉一片。”

  陈伟平所经历的是很多大型零售业者在内地市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阶段。由于大型零售商的疯狂扩张、企业税费成本、采购规模以及零售业态的分工等因素,使得内地市场越来越难见到“80后”儿时记忆中的烟纸店、杂货铺等小商店。

  如今,曾经广泛占领居民社区的小商店,在大型商超的社区战略攻占下,纷纷丢盔弃甲,销声匿迹。商业的生态平衡在迅速遭到破坏。

  “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上需要各种业态,购物中心可以给人一站式体验消费,甚至包括娱乐作用,卖场和超市可以满足人们基本的日用品购买需要,而便利店可以给赶时间的人群提供方便,非连锁小店则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社区的不同需要提供特色商品或服务。”时富金融消费类分析师廉波指出,一部分还存活的小商店是有自身对社区消费者作出贡献的价值的,比如送货服务、维修家电、出售部分热销报纸等,这些是连锁便利店或超市无法完全提供的,假如有一天,所有的小商店都消亡,商业链条也将面临严峻的生态考验。

  巨头社区“圈地战”逼走小商店

  “在一类商圈被抢占差不多时,作为销售民生用品为主的超商业者自然将目光放在了社区。从选址角度来看,营业额的产生来自于有效消费人群,有效消费人群来自于入店顾客,顾客来自于门店周边的人群,因此聚集了居民购买者的社区是超商必然重点圈地区域。”陈伟平回忆数年前展店的情景,于是农工商将麾下的好德、可的、伍缘等便利店、折扣店业态大量引入居民社区。

  正在采取同样策略“攻占”各个社区的还有百联、卜蜂莲花、TESCO乐购等中外零售巨头。百联的联华和华联超市、世纪联华等常常会出现在居民区方圆1~2公里范围内。此前在华业绩并不算好的卜蜂莲花,研究后发现,转型社区店是一大出路,因此其甚至在自家卖场内专门设立生活馆,专提供居民需要的便民服务,以占领社区客源。TESCO乐购更是推出了“Express”新业态,这种被俗称为“小乐购”的中小型门店大多选址社区,为了迎合社区消费者需要,其将卖场内的生鲜货品大量引入,并以低价销售。

  大型零售商的社区圈地战给了小商店致命打击。记者在上海虹口区一个居民区1公里范围内看到,快客、家得利、伍缘和好德四大品牌密集分布,而非连锁小商店几乎看不到踪影。

  “大零售商会不惜成本去社区租赁甚至购买门店物业,这是小商店业主没有资本去竞争的,而且地方政府对外资零售商还有优惠待遇,考虑到税收等因素,地方政府也更支持外资或大型零售商入驻当地社区。”在陈伟平的记忆中,好德、伍缘、可的所到之处,小店几乎“无店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