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12-01 08:22 来源:网络资源
难以负荷的税与费
杨咏诗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女生,担任雅仕铂(亚洲)有限公司总裁的她对商业领域颇有研究。“在香港随处可见小商店,有些甚至只有10平方米左右,这与内地几乎都是大型零售商、鲜见小店的局面正好相反。其中有一项重要原因是税费负担。”杨咏诗告诉本报,香港的零售企业税负很低,仅对扣除成本之后的营业额才缴“利得税”,但内地市场不同,不论零售商是亏是赚,是对所有营业额征税。
公开资料显示,在香港地区,利得税税率为:有限公司利得税税率为16.5%,独资或合伙企业利得税税率为15%。而内地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是33%。
“低税率让中小企业在香港有生存空间,而内地的高税率使得仅有大型零售商才有负担能力,自然淘汰一批小业者。”杨咏诗分析。
除了税,有业者指出,各种“费”才是真正压倒小商店业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费用项目繁多,起码几十项,此前有关政策有所放松,对中小企业免除了20多项费,可见原本基数有多大,从你做工商登记开始,一系列的费用就产生了。之后还有卫生防疫费、检验检疫费、清扫费等等,假如交费或办理过程中有所耽误,可能还会产生仓储费等。”法国欧尚银行有关负责人于阳告诉本报。
售价、采购价的双高成本
本报走访了一些目前仅存的小店,可以看到货品主要集中在饮料、油盐酱醋等,商品类别已经很少,难以与便利店、超市等相提并论。记者比较了15种商品后发现,其中10种商品小店价格高于超市,这一点在饮料产品上尤其明显,比如超市内农夫山泉每瓶1.2元,小店卖1.5元。另有5种商品是小店较为便宜,其中包括常用的海天酱油,超市售价6.9元/瓶,小店售价则为6.5元。
由此可见,小店在货品丰富程度和价格上都没有优势。“大店是规模化采购,比如百联,合并了联华和华联后,联合采购,数千家门店的规模可以大幅降低采购成本,造成价格优势。”时廉波指出。
除了规模效应,在供应链背后还有一个隐性原因——价格标杆因素。记者辗转从一位饮料经销商处获悉,其代理麒麟等多个热销品牌,品牌商会将销售渠道分为现代渠道和传统渠道,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等都属于现代渠道,而小店属于传统渠道。现代渠道采购量大,且是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光顾的业态,而小店则采购量小,有时以计件发货,采购价格自然高。最关键的是,小店是市场价格标杆,只有小店的价格高,才能显示出连锁超市的售价低,更加促进大采购零售商的进货。
“假如某一种饮料,我给超市的价格是2.6元/瓶,那么我给传统小店的价格会在3.2元。”上述营销商透露。
既无商品种类规模,又无采购价格和售价优势,在这个“用脚投票”的市场里,诸多小店失去了宝贵的客源。
“大”与“小”的辩证分工
经营旅游业多年的上海青旅出境部负责人周迎风非常熟悉日本市场,经常往来中日之间的他在日本可以满大街看到小店,反而类似银座这样的大商场并非很多。
“日本是一个市场十分细分的国家,比如从业态来看,有专门仅售药妆的店、平价的百元店(相当于人民币十元左右)等,有些商品专供某种业态,这类商品只能在专业小店买到,小店等于有独家贩售优势。内地市场不同,所有货品都可在各大超市或百货店看到,各店内的品牌大同小异,小店根本没有优势。”周迎风指出。
此外还有时间分配问题。比如日本商业中有明显主打白天市场的商店和主打夜间市场的24小时便利店等,所有的时间分工很明确。但内地市场几乎大多商铺都是统一在早上9点左右开业,晚上10点左右关门,处于全日竞争状态,小店难有竞争力。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乐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