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12-01 08:22 来源:网络资源
限大扶小 欧洲各国“偏爱”中小商店
在中国市场快速跑马圈地的外资商超连锁巨头,在其本国却并非“香饽饽”。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在商业零售方面,欧洲各国政府普遍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限大扶小”,如限制大型商超营业时间、对中小商店税费减免等,扶持和保护能广泛吸纳就业的中小商店,但对大型商超的扩张却加以适度限制。
“"限大扶小"策略首先通过行政手段实施。” 一位熟悉国际商超零售业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西欧各国政府对连锁巨头的选址、扩张计划的审批都十分严格,若大企业涉嫌到过度扩张,审批就会难以通过。反之,为提高中小商店或超市的竞争力,则减少政府干预,多数国家采取简化中小超市的征管程序,缩减审批流程,而在纳税办法上,政府还会为中小超市(商店)提供税收服务,减轻税收处罚和缩短税务检查时间。”
西欧各国还对大型超市的营业时间加以限制。日前,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其微博透露,“德国《闭店法》规定大商场必须提早关门,以留给贡献税收和就业最大的中小商店生存空间。”
本报记者了解到,德国的“闭店时间法”规定,大型超市每周一至周五营业时间是9:00~20:00,周六闭店时间提前到16:00,周日、节日除大城市的车站及机场等地段位置,大型超市原则上都不营业。尽管在执行过程中,各州略有不同,但共同的是社区型的小超市则基本不受“闭店时间法”的限制。
除德国外,其他欧洲国家大部分也存在类似法规。在2006年时,英国连锁行业协会曾向英国政府提交过一份延长大型商超星期天营业时间的提案,但是未能获批。
“除营业时间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均颁布有限制大型商超扩张的法律。如日本有《大店法》、《选址法》。美国各州县颁布大量相关法律规范,如城市规划法等,旨在限制大型店的发展。法国对大型店的规制更为严格,家乐福着力海外市场开拓,也正是由于国内对大型店的严格管制所致。”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本报。
税费扶持则是欧洲防止商业不公平竞争的又一利器。“西欧各国对中小商店都会采用普遍的税费扶持政策。”上述业内人士透露。而中国人大网一份资料显示,德国从1984年开始实行对中小企业有利的税收特别优惠条款。目前,德国国内中小企业营业税起点从2.5万马克提高到3.25万马克。通过各种税收优惠,可减少中小企业一半以上的税收,使它们的税负水平由占企业增加值的30%降到15%左右,年利润在200万马克以内的中小企业缴纳的税金,平均只有大企业的50%。而英国中小企业税负水平也只相当于大企业的一半。此外,法国1995年颁布“振兴中小企业计划”,把中小企业的利润税率由33%降为19%,对企业的注册税也相应调降,并为增加雇工的企业采取新的税收优惠措施。“这些针对中小企业的税费扶持政策对零售行业也大部分都适用。”上述人士表示,这也能大幅降低中小超市的税负比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陈红霞)
政府助力 香港小商店生存有道
“拿一包万宝路。”
63岁的郑伯从褪色的木椅上利落起身,走向这个看起来有点“嫩”的顾客。“不卖。”他干脆回应。“买个打火机总行吧?”男孩自觉理亏,递上5港元硬币迅速离开。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控烟公约缔结方,香港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但这种商家的自制行为,出现在不足十平方米的简陋商店颇令人意外——尤其这家名为“兆晖士多”(士多与store近音)的小店只是位于红磡机利士南路的转口处,人流并不畅旺。
更令人惊讶的是香港小商店的多元和密集。湾仔轩尼诗道上,有像“兆晖士多”一样出售香烟饮料薯片零食的小便利店,有专卖瓜子花生糖果的零食店,有打着“十元任选”招牌,卖杯碗刀叉的家居用品店,更有既卖奶粉化妆品日用品,又卖鲍参翅肚和中药材的小药店。
在纯市场自由竞争的香港,入行基本不设门槛,做生意只需为所得利润缴纳16.5%的利得税。在不盈利不交税的税制鼓励下,勤劳的香港人一直热衷创业,方才缔造了如斯繁荣的商业城市。
但唯独不见的是国际大型超市家乐福和沃尔玛的身影;而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下,小店家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实际上,家乐福曾尝试通过香港走向内地市场,但最终从香港撤退直入内地。
本报持有的一份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1996年法国家乐福进驻香港,高峰时期一度开设了四家大型超市。
雄心壮志的家乐福最终出师未捷。2000年9月18日,家乐福关闭其在香港的四家大型超市并宣布退出香港零售市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香港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香港人快速快消的生活和文化习惯与内地和国外民众并不相同。香港人多地少,市场相当细分,不少大型购物中心形成类似城市综合体,而超市只是其中一环,家乐福等的“一站式”模式并不适用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