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7-31 14:31 来源:网络资源
占比太低
尴尬也许只是自有品牌不受宠的一小部分原因,最关键是各企业对自有品牌长期以来的误解以及难以抹去的低价形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打造自有品牌需要整合供应链,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质量监测、物流再到产品的宣传。零售业的趋势将趋向于“零售制造业”,这必然会涉及产品研发和产品质量管理的问题,这是产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陈立平进一步指出,国内这方面做得较弱,没有把自有品牌的开发当作经营战略上的一个主要工作,同时也缺乏整个自有品牌从开发、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宣传的一套系统,代工只是自有品牌最为初级的一个阶段。
这样的问题在超市发可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李燕川感慨道:“最大的难点是设计,基本没有设计和研发能力。为什么日本的自有品牌受欢迎,是因为其有极强的研发能力。”
而本土超市做自有品牌,缺乏对市场、消费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更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纸品、果蔬分装等高动销品种。“规避风险是最大风险,特色没了,生命力就没了。”
长此以往,不断地贴牌,不断地廉价。在李燕川看来,自降身价已经导致了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误解,认为自有品牌就是廉价、低端产品。他认为,目前超市发在操作自有品牌的过程中,极力地以高品质扭转自有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自有品牌的崎岖之路,也许要被更恶劣的环境来刺激才可以更快更好地走下来。
(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记者 赵晓娟)
新闻1+1
谁更爱玩自有品牌?
□ 赵晓娟
近日,记者在调查超市自有品牌产品的过程中,走访了不同类型的超市后发现,自有品牌做得好与坏跟超市本身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高端超市:不屑一顾。
以北京新光天地负一层的BHG高级超市为例,在这里,记者只找到了一款印有BHG标识的干货——还是产自日本的“农雪の枣”,标价109元/袋。这里的顾客基本都是奔进口水果、食品、高端红酒等而来,自有品牌就更显得无人问津。
事实上,高端超市本来就对自有品牌不寄厚望,因为自有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低端、廉价”的形象与高端超市“进口、精致、稀有”等定位并不符合。
外资超市:不痛不痒。
在中国超市自有品牌的历史进程中,外资超市可以算是始作俑者。不过受中国频出的食品安全事故困扰,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巨头对PB产品的兴趣已经不是那么浓烈,家乐福甚至表示今年全部叫停食品类自有品牌。而今年新引入自有品牌的日资零售永旺超市在食品类方面也格外注意,其除了果冻、薯片等明星产品外,涉猎的食品并不多。
区域超市:不亦乐乎。
在自有品牌探索过程中一直属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内资超市,尤其是区域企业反而更加热衷于自有品牌,尽管被骂作“鸡肋”,进入自有品牌仍有前仆后继之势。北京超市发总裁李燕川就表示,只要对产品有信心,就不怕使用自己的品牌。而安徽一家区域企业更是做出了高端自有品牌产品,摒弃价格优势,走稀缺、特色的道路,其自有品牌的炒货、蜂蜜等都已经打开了市场。
同时,越来越多的超市也开始注重研发、技术、控制上游产业链来做自有品牌,这或许是未来自有品牌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