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企业在行动

时间:2012-08-09 15:57  来源:网络资源

    中国零售市场从来就不平静,自2004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正式全面对外开放,面对8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各方势力都纷纷加入竞争的行列。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给中国零售业带来了新的零售业态、营销理念,中国零售业的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直以来,在发达国家,零售业的发展无论是业态种类还是管理水平都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而我国零售企业大都还面临“被”国际化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中被迫“走出去”。

  当前,随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日益成熟,和30多年来不断积累的经验,同时又拥有“中国制造”资源优势,中国零售企业开始尝试国际化经营,主动调整公司国际化战略,具备了走出去的优势。

  “被”国际化

  中国市场一直都是被国际化的对象。在1993年前后,上海华联、上海百货公司等多家零售企业到异国开店没有获得成功。随着零售业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零售企业又开始走出国门。

  1999年8月,天客隆选择在莫斯科以6000平方米的超市开业,以连锁企业海外店的形式经营,标志着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开始。天客隆项目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当时的国家内贸局出面出资1000多万美金购买了新阿尔巴特大街地块。

  开业第二天,销售额达42万卢布,一些货架上的商品销售一空。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6月,由于不了解当地市场,不了解货物通关进出口标准,两次被罚巨款。同时由于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产权不清晰,引起租赁公司与当地政府关系协调不好等原因,莫斯科超市关闭,以失败告终。

  虽然天客隆出师不利,但上海联华选择继续奋战。2003年6月底,联华在比利时组建联华欧洲公司。它不以开店为目的,而意在贸易:充分利用联华超市已建立的全国商品采购网,把中国各地的特色商品、联华超市自己的自有品牌商品,直接打人欧洲市场;同时,在上海组建商品进出口配销公司,把适应中国市场的欧洲商品直接引入联华的国内销售网络。这些战略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进人海外市场曾经采取的方法类似。联华还采取英国大零售商马狮20世纪40年代先出口后开店的战略,在2003年11月与日本排名第8的连锁巨头株式会社正式签约,实质性启动“商品采购”以及“自有品牌产品开发”等合作。双方共同在中国境内寻找合适的生产商,产品出口到日本时打Izu-miya的品牌,在国内销售则打联华的品牌。

  紧接着2004年5月,上海新天地在日本大阪最繁华的中央区日本桥开设了一家购物中心。这个购物中心开立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中国资本首次进军日本零售市场,二是此购物中心是当时日本最大的销售中国商品的商店。

  2006年12月,北京华联集团以400万新元购得新加坡西友百货。之所以并购西友出于以下考虑:西友百货是日本最大零售企业之一,连年亏损,但是在新加坡的独资公司业绩一直不错;新加坡商业及法律环境相当健全;同属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的零售背景及文化都有相同之处;西友成熟的管理能给华联以提升;其品牌比国内更上层级,与顶尖品牌厂商的合作可更密切,有助于华联在国内业务的发展和品牌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在国际上提高其知名度。

  华联采取用新加坡西友的原班人马继续经营本地业务,自己只担任监督和辅助的角色。这是中国首次采用并购的方式在零售业进行海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