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0-16 08:19 来源:网络资源
外资模式水土不服?
家乐福的“店长负责制”,家得宝的DIY理念以及乐购的“地产+零售”经营模式,这些曾让零售巨头在国外市场获得成功的“独家秘技”,现在却在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正是压死家得宝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家得宝公司首席财务官 Carol Tome承认,家得宝在中国水土不服。她称,现在已经认识到,中国消费者更喜欢装修队上门提供全套服务,家得宝的DIY模式并没有在中国找到契合的人群。
一位广东顺德的建材生产商负责人对财新记者分析称,家得宝在国外一直使用“全球采购”模式。但是,面对国内成本低廉的建材生厂商,家得宝产品的竞争力并不明显。此外,中国的装修市场是装修公司和建材零售商捆绑的市场。家得宝模式根本上压缩了装修公司的回扣等收入,因此失去了客户。
面对复杂的中国国情,家得宝更错误的一个策略是不断换帅,六年内换了三个总裁,销售战略一变再变,而几乎每一次换帅,都是更多门店的关闭。
家乐福的水土不服近年也开始显现。家乐福在中国一直采用“店长负责制”,弘毅投资一位人士对财新记者分析称,家乐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单店比较灵活,但这种灵活又容易造成店长的权力过大,管理失控。
在门店快速扩张时期,这样的模式曾被认为是家乐福成功的关键之一。因为中国市场地域性差异较大,拥有较大权力的店长可以作出快速反应。但现在,店长权力过大,让家乐福在中国遭遇了包括食品安全、供应商等各类问题。近年来,家乐福一再因为入场费问题遭到供应商起诉、断货,甚至遭遇国家发改委严惩价格欺诈。从2005年起,家乐福因为入场费问题引发的纠纷多达八起。在2009年的一起诉讼中,家乐福方面向经销商索要包括促销费、折扣费、堆头费、海报费、新店开业费在内的600多万元费用,最终被法院判赔偿750万元。
一位外资零售公司人士指出,入场费基本是业界潜规则,但家乐福作为外资零售巨头更加容易受到公众关注,再加上其一直态度强硬,往往成为被打的“出头鸟”。即使是在所有外资零售企业中业绩表现最好的宜家家居,近期也爆出代工企业不满“压榨”,另起炉灶的风波。在供应链顶端一直处于优势位置的外资企业,似乎一时间开始遭遇各类供应商“逆袭”。
乐购的“地产+零售”模式,避免了像很多零售商那样因租用物业招致成本上升以及续约纠纷。陆海清介绍,乐购进入中国时,考虑到中国商业地产的前景乐观,没有选择在其他国家通用的地产和零售业务同属一个公司的模式,而是将地产和零售公司分割。乐购中国地产的前负责人霍兰乐曾乐观的预测,到2015年乐购将在国内拥有80家购物中心,计划对中国商业地产投资600亿元。霍兰乐未能实现愿景就离任,此后乐购地产总裁连换两人,但始终坚持在二三线城市高价拿地策略。
2011年3月,来自乐购韩国的新任CEO上任后,宣布将地产公司和零售公司合并。陆海清指出,合并是希望在人力、社会资源共享方面更有效率。